close
起個大早,今天8:10分是乾潮也就是低潮的時間,
這個時間點來海岸,除了許多暗礁都會浮現在岸際,
也最能觀察潮間帶的生態,只是這篇暫時不談潮間帶生物,
來看看貓公石的景緻吧!
貓公石群所組成的海岸地形,位於埔頭村西側,
可說是小金門最引人入勝的地質景觀之一,
這樣的景緻在台灣是無緣相見的。
它是表面坑坑洞洞、凹凸不平的紅色岩石,因富含礦物質的結核岩層,
經過長期侵蝕與風化,留下難溶於水的鐵、鋁、矽等,逐漸氧化,
最後形成坑坑洞洞、色彩有紅、有褐的結核岩層。
不過今天沒照,主要是以眺望廈門為主,
你認為距離對岸多近?
天氣好的時候,你真的會以為划個小艇或體力好的可以游到對岸去!
不可能嗎?那是絕對可能發生的,
所以以前戒嚴時,烈嶼的海邊是嚴禁跨越雷池一步,
避免有心人「叛逃」到對岸,至於有多近?看圖便有個譜。
左方弧形的部份就是廈門的「國際會議展覽中心」!
而隔在2地之間的小島則是「獅嶼」,目前仍有我國的守軍駐守,
算是一個監視的前哨站,
其實這樣的景像是一個很諷刺的轉變,
以前小時後的印象,對岸還是土房,曾幾何時已經高樓林立、像極繁華的商業城市,
而原本的寶島烈嶼,卻相對落寞…有時讓人不勝唏噓,
但,這何嘗不是一種轉機?
傳統閩南建築、不受污染的海天一色、傲人的潮肩帶和過境的候鳥…
這都是我們烈嶼的寶貴資產以及和對岸最大的差異化,
順著車轍道前行拍下這張照片,
雷區、碉堡、獅嶼、廈門…
或許它見證了一段奇蹟、也見證了一段烽火連天的歷史…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