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等了1個月的時間,這些鏡頭終於陸續回到我的身邊…
雖然都不是什麼名見經傳的「銘鏡」,
但是,也只有這種雞頭才買得下手…(LOMO OKC 除外,貴死人…)
1、Dallmeyer 6" /3.5
2、ROSS 75/3.5
3、Elgeet 3"/3(電影鏡)
4、Dallmeyer 3"/4.5(放大頭)
5、Wollensak 3-1/2"/3.5(放大頭)
6、Bausch & Lomb 3.5"/2.1(投影頭)
7、LOMO OKC1-75-1 75/2(電影鏡)
8、WALZ 75/2.5(電影鏡)
幾乎統統都要上Helicoid,當然有7mm、14mm、21mm等不同規格!
今天跟朋友借了Nikon D700全片幅試拍,
主要是測試這幾隻鏡頭(M 4/3系統的鏡頭除外)是否能夠COVER全片幅不會有黑輪!
結果,還好全部都沒有問題,也不會有成像圈不足的狀況!
這次使用WALZ 75/2.5,JORE 也買了同一隻只是掛另一個品牌 Elitar 3"/2.5
雖然2個品牌包括鏡片鍍膜、光圈葉片…幾乎一模一樣,
可是聽 JORE 說 Elitar 像場不太夠且超級怕光?!
只是我的WALZ好像沒這問題…,可見代工的鏡頭還是有差異吧…?
電影鏡最大的差異是「立體感」跟散景完全異於一般鏡頭。
不管怎樣,今天用了D700,真是後悔…
為何?因為拿在手中沉甸甸的手感、快門釋放的聲音、白平衡的精準…
最重要的「全片幅」,完全釋放鏡頭X1.6的緊箍咒,
真是後悔試用啊…
因為,又開始蠢蠢欲動了…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