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又回到熟悉的地方,剛好遇到今年最冷的冷氣團來襲,
頂著9度的低溫,雖然有點熟悉的氣候,但離開了1年半還是有點不習慣。
帶著OM-D和 LEICA 14-50、70-210MM 這2個焦段,
換算M43X2倍的距離剛好可以從一般紀實到賞鳥都可通吃,
至少,當初我是這麼認為!
本來打算請教洪老師那【送子鳥】的落腳地,
可惜陰錯陽差,我來了金門而洪老師到了台灣,
也只能自立自強,靠著2年生活的判斷,
研判最佳出沒地點應該就是冬季的陵水湖。
在烈嶼賞鳥並不限制地點,
也許你放慢腳步,在某戶人家屋簷、或許在村莊前的蓄水池,
你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,
甚至教堂前的蓮花池,
一個小動靜,你不細看就錯過了隱身的美景。
你可以晃到田中央,在高粱剛採收的季節,
踩在其上,軟綿綿的土壤,你不會有太大的罪惡感。
不用擔心傷了作物、不用擔心是否有蛇類作怪,
只要擔心.....焦段不夠。
這420MM的距離,還真是不足,
手動鏡沒有數位變焦、沒有防手震,焦段一長、光圈一縮,快門慢了......
很容易失手晃動,當你準備好閉氣按下快門那刻....
你只能眼睜睜看它振翅高飛。
冬天,天晚的快,4點就必須選好最佳位置,
4點半後除非上好腳架,要不你有大光圈望遠鏡頭,
否則時間總是不等人,
這次,幸運的記錄到【東方白鸛】這俗稱送子鳥的一級保育動物,
算是這趟最豐富的收入,當然還記錄到3年前錯過的這些水鳥。
在烈嶼,像是回家一樣,
拍拍老碉堡、拍拍海岸線、拍拍候鳥,
只嘆時間不夠,口袋不夠深,3天的旅費相當高昂,
明年機票又要調漲,路程中有個念頭不斷閃過:
這是我最後一次造訪嗎?
我不知道答案,但卻有種肯定!
全站熱搜